回歸獲利 建立優質追蹤名單
2009.11.19 蘋果日報
郭恭克


眾多投資人關心期待的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,在11/16日初步完成簽署,相信對兩岸金融及經濟之長遠發展是正面居多。但11/17台股卻上演開高走低戲碼,此顯示一個長期性、眾人期待的題材,經市場不斷來回震盪反應後,當事件終於塵埃落定之後,通常也是所謂的「利多出盡」時。




題材性後看基本面

市場會如此反應,純因短期交易的獲利了結心理,是否意謂兩岸經濟金融良性互動,反映於上市櫃公司長期營運結果,就此一棒落槌而定?當然不是。
無論是所謂的MOU簽署後的金融緊密交流,或是隨後可能牽涉更廣層面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,影響的均不是短期性的上市櫃公司獲利高低,而是企業體在兩岸經濟金融藩籬慢慢降低後,徹底反映企業體長期營運能力強弱的起競賽始點,是長期機會的開展契機,也可能是弱勢企業的另一次淘汰賽。
理性投資人對於題材性的議題,只把它當作眾多影響短期性價格波動的因子。影響股價波動的因子多如牛毛,但負責任的投資人,在心中卻應對於有興趣或已投資之標的實際營運數字,了然於胸。
當題材性議題領先企業體營運獲利數字,反映於股價的短期心理溢價後,股價刺激性隨時間而產生鈍化後,若企業獲利數字無法於跟上腳步,則股價將產生拉回。
前數期專欄,筆者已多次分析,目前全球總體經濟仍持續走在緩緩復甦之途,其中仍以美國經濟影響性最大,但東方中國經濟復甦力量仍領先群倫。在全球物價情勢仍暫時穩定之下,資金充沛環境短期亦無改變,但經超過半年股價急漲後,全面性的股價同步上漲條件已然減弱。



留意24檔獲利增股

台股中之台灣50權值股中37家產業股,今年前3季的稅前純益率分別為:0.4%、4.7%及6.9%,呈現逐季遞增趨勢,顯示上市櫃公司獲利能力正提升;投資者要避免過度隨題材而不理性追高股票,或以太貴的價格買進獲利能力無法跟上的投資標的,而不是去爭論趨勢的多空。
筆者統計近1個月營收創新高個股,且最近3個月單月營收均成長個股,共計24檔,再從這24檔個股篩選出以近4季(去年第4季~今年第3季)獲利為基準,股價本益比在20倍以下者,計有:仁寶(2324)、力成(6239)、敬鵬(2355)、誠遠(8079)、新普(6121)、佳能(2374)等,供讀者參考列入追蹤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ttie10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